在讨论二战德军步兵排的弹药携带量时,首先需要了解其编制结构。1939年,德国陆军的标准步兵排包含了排部、四个步兵班以及一个迫击炮班,约五十人左右的总人数。排部由六人组成:排长配备鲁格P08手枪,排副则携带毛瑟98k步枪,并配有手枪;三个侦察兵携带98k步枪,其中一位狙击手还装备了带瞄准镜的步枪;而医疗兵则仅携带手枪。每个步兵班由十人组成,分为机枪组和突击组。机枪组配备了MG34通用机枪,枪手和副手都带有手枪,而弹药手则携带步枪。其他队员几乎全都使用毛瑟98k步枪。迫击炮班则由三人组成,其中组长携带步枪,另外两个炮手带手枪。总体而言,这个排的装备包括十三把P08手枪、三十七把98k步枪和四挺MG34机枪。
在弹药配置方面,手枪弹主要用于自卫,每把手枪配有两个弹匣:一个插在枪内,另一个则放置在枪套中。全排共二十六个弹匣,每个弹匣装有八发9x19毫米的帕拉贝鲁姆子弹,总计二百零八发。每颗子弹重12.15克,算下来这些手枪弹的总重量为约2.5公斤。步枪弹则采用桥夹装填,每个士兵的腰带上挂有六个弹盒,每个弹盒包含两个桥夹,每个桥夹装有五发子弹,另外每把步枪还预装一个桥夹。总共一共有四百八十一个桥夹,合计二千四百零五发7.92x57毫米的毛瑟子弹,重量约六十三公斤。机枪组的弹药配置则远为庞大,每组携带两千五百发弹药,四组合计一万发,重量达到二百六十多公斤。因此,整个排的弹药总量为一万二千六百一十三发,重约三百三十公斤。
展开剩余72%尽管三百三十公斤听起来似乎很沉重,但按五十人分摊下来,每人平均负担约六点六公斤的弹药,不包括其他装备。考虑到实际作战时,士兵还要背负其他必需品如武器、水壶和干粮,负重显著影响了他们的机动性。德军的设计理念中,机枪被视为主要火力来源,因此步兵仅作为辅助,机枪弹占据了总弹药量的绝大部分,接近八成。步枪弹数量也相对适中,足够支撑基本的压制性火力。与此相比,手枪弹的数量则非常有限,因为手枪主要用于近距离自卫而非进攻。
这些数据来源于1939年德国陆军的相关手册和战时记录,显示了德军在二战初期的标准弹药配置。到了1941年以后,德军的步兵编制开始调整,冲锋枪(如MP40)逐渐配发到班级中,这也使得弹药类型和携带量发生了变化。比如,MP40使用的是9毫米口径的子弹,每个弹匣包含三十二发,士兵通常携带六个弹匣,总计约一百九十二发,重量约2.3公斤。
弹药的重量计算并非仅考虑子弹的重量,还包括了弹壳、推进药和底火的重量。7.92毫米毛瑟子弹的标准重量为26.4克,其中子弹头占12.8克,剩余的部分则是弹壳和其他部件。相比之下,9毫米帕拉贝鲁姆子弹要轻一些,重量为12.15克。同样,许多军事历史书籍和在线资源都提供了类似的详细数据,包括轴心国历史论坛和维基百科上的相关信息。
德军的弹药分配逻辑侧重于火力的集中,尤其是对机枪组的弹药保障。每个机枪组带有两千五百发子弹,这些弹药通常以弹链或弹鼓形式存储。每节弹链含五十发子弹,重量约为一公斤。在实际战斗中,机枪手负责射击,副手则负责喂链,弹药手则负责搬运箱子以跟上队伍。整个排的弹药箱通常由几个人共同背负,单个箱子就重达几公斤。
与德军的弹药携带配置相比,其他国家的配置方式有所不同。美国步兵排的弹药量同样庞大,但配置更为均衡。例如,美军的M1加兰德步枪每个弹夹装有八发子弹,每名士兵携带十二个弹夹,共九十六发,重量大约为2.3公斤。而美军的机枪(如勃朗宁M1919)则使用更长的弹链,每条弹链包含二百五十发子弹。相比之下,苏联的莫辛—纳甘步枪较为简便,每个弹夹装五发子弹,每名士兵携带六十发,总重约为1.5公斤。
德军的弹药配置在东线的作战中,尤其是在巴巴罗萨行动期间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凭借强大的机枪火力,他们成功压制了苏军的冲锋。然而,负重问题同样显现,士兵们需要长时间行军,负重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耐力。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,背负沉重的装备使得行军变得更加艰难。而随着补给线的拉长,德军经常面临弹药短缺的问题,战斗力也受到了一定影响。
到了1943年,德军开始引入StG44突击步枪,使用的7.92x33毫米短弹相较于之前的全威力毛瑟弹更轻,单发子弹重约16.7克,每个弹匣包含三十发。虽然子弹较轻,但由于数量的大幅增加,整个排的弹药总量仍然达到一万五千发以上,总重量超过四百公斤。短弹的使用使得火力得到了增强,但其带来的重量也为士兵的机动性带来了新的挑战。
德军的这种弹药配置对其战术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在激烈的战斗中,充足的弹药使得德军能够通过机枪的持续火力打压敌人,特别是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,德军利用机枪打退了敌方的步兵支援。然而,斯大林格勒围困战中,弹药的匮乏使得德军的火力严重削弱,最终影响了战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贵州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